剝皮寮即今萬華區康定路、廣州街及昆明街所包圍之街廓,根據地方耆老所言,剝皮寮乃因清朝時期福州商船運進杉木,在此剝去樹皮而得名。
另外一個說法是原先這邊是叫「福皮寮街」,日治時代用日語發音記錄成「北皮寮街」,台灣人再轉為閩南語發音成為「剝皮寮」。
如今剝皮寮街區歷經改建再利用,東側現為台北市鄉土教育中心,西側老街由文化局接管,定位為「藝術與文化創意產業示範區」。
剝皮寮,是台北市至今保留最完整的清代街區,隱含著台北城的發展軌跡,卻是未曾光明正大出現在地圖上的地名,最近隨著國片「艋舺」拍攝獲得注意。塵封已久的剝皮寮歷經6年的整建,明天重新開放,台北市文化局同時舉辦一系列「剝皮寮藝條通—古街文化節」,帶領民眾體驗百年老街新風貌。
剝皮寮老街位在萬華區康定路、廣州街及昆明街所包圍的街廓,日治時被劃進老松國小預定地,限制改建開發,得以保有原貌。70年代,剝皮寮街一度面臨拆除,在各界極力爭取下,讓這處擁有200多年歷史的建築群得以保存。
以上摘自自由時報電子報
走廊
康定路上老松國小旁邊↑↓以下是廣州街
街角
兩旁特殊的門窗,中間的橫板可以放下來。可能是早期做為派工或是洽詢處或是發放工資處?也許是柑仔店做生意的門窗?有待研究。
台北市鄉土教育中心
以上是廣州街上
內部正在趕工中
這裡緊鄰老松國小校園 新舊對比 整修後的白牆紅瓦↑↓
老松國小彩色隔音牆
每經過康定路、廣州街及昆明街都會特別注意這緊鄰老松國小的古老街道,後來才知道叫做剝皮寮。
看報載經6年整修後的剝皮寮將在明(08/29)重新開放,趁開放前夕先去看看,由康定路、廣州街角先拍外部街景,再由廣州街施工處進入內部前後參觀,內部有些地方尚在趕工中,有些景觀沒拍照。
開放時間:AM10.00-PM7.00
留言列表